当前位置: >>> 首页 >>> 自然健康-行善积德的养生文化初探
自然健康-行善积德的养生文化初探
来源:昕明健康中心 作者:健康爱好 发布日期:2019-11-26 点击次数:1819

自然健康-行善积德的养生文化初探


行善在道、佛、儒,及其它养生文化中均有诸多论述,在此笔者对道学中行善与养生的关系作一番简单的探讨。

老子认为: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。”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,人是宇宙中一个生命体,只有顺应自然,才可养生长寿。道学注重养生益年,修心养性。自古名山僧道多,是因为风光旖旎,景色秀美,杂念减少,有利于人的身心放松,心情愉快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心态平和,心地善良,教导人行善,这样使人心情愉快,自然就能健康长寿。

道学文化中最精髓之处,就是处处倡导人多做善事,遵循自然规律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保持清静心。他们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一个人的德行修炼关系十分密切,故道学说在虚无状态中,进行吐故纳新,还吸收了医学及儒家文化,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。

道学认同孔子的“仁者寿”的观点,并强调了“大德必得其寿”。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:“百行周备,虽绝药饵,足以暇年;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。”对德行及心理善良的养生作用进行了论述。

明代张三丰在《大丹直要》中说:“精神内守,练精化气,舍其身,充其四肢百髓,可养生,聚气成丹,可得天年。”作为吸清气采药炼丹,注重内守,调养心神的历代道教有关人士,他们无不注重身心的修炼和与大自然的融和,更重要的是历代长寿者皆是注重涵养道德,行善积德。常言说得好,“和善有功,常存阴德,可以延年”。

明代名医孙志宏说:“德为寿之本,若其刚恶不肯好德,柔弱而急于修养,则祸及随之,而绝福寿根源矣。至于养生一节,尤为修德中事也。”医家之所以要讲德善之道,从心理学的角度讲,人只有内心安稳,不动荡,没有压力,何来生病?保持良好的心理,本身就是保养身体的最好的方法。

道学之所以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流传至今,除了具有扬善除恶的特点,而且通过静心修炼延年益寿;通过教义塑造人,对于社会,积极应世,倡导人们通过行善事做好事以养成良好的品德来平静心灵,和谐社会,于己于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。

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调查发现,与人为善有利于身心健康。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位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几十年跟踪调查表明,与他人融和相处者预期寿命显著增加,这在男性中尤为明显。巴西医学家马丁斯调查过583名被指控各种贪污受贿、以权谋私等贪官以及同样人数的清廉者,经过10年的健康状况调查研究,结果发现前组60%的人生病或死亡,后组生病或死亡的人数占6%。

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,融洽的社会关系及良好的心理活动、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、酶类和乙胆碱等,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天然流量及神经细胞兴奋剂调到最佳状态,同时人脑中分泌一种天然镇静剂,可使人温暖喜悦,从而缓解消除心中的烦恼。科学家还研究发现,人们在做善事及助人为乐的言行中,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,使神经系统及时通过骨骼与脾脏产生抵抗感染的细胞,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,从而免受众多疾病的侵害。

大量事实证明,道教倡导行善积德、与人为善,对平衡心理、延年益寿、养生保健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。这种良好的道德既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,也能对自己健康达到调理的作用。行善德,积阴德,保持心理平衡,这是我们自然养生保健的重要法则。




养生导师

最新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