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>>> 首页 >>> 第九节课:自然养生善心善行
第九节课:自然养生善心善行
来源:昕明健康中心 作者:健康爱好 发布日期:2019-04-25 点击次数:1806

节课:自然养生心善行(备注:本课程讲稿是三明导师讲课过程中的整理稿,解释归成都自然辟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)。

各位有缘的朋友好,感恩您了解自然养生健康课程。

做人善良:常保持与人为善,或者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,就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,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。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,心存善良,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,乐于扶贫帮困,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;心存善良,就会与人为善,乐于友好与人相处,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;心里善良,就会光明磊落,乐于对人敞开心扉,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。所以,善良是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。

如果每个人都善良,就能始终保持灿烂的笑容。珍惜自己的拥有,珍惜自己的生命,别人有需要时给以无私的帮助;看见穷苦之人或弱者,不要讥讽别人,给弱者以真诚的关心;用简单而朴实的话语,对人平等相待,总会让人感觉很温暖。你多帮助人,有时只是举手之劳,却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体谅他人的心情,关心他人的健康,让爱心传递,这样可让人心中保持一份淳朴和美好。与人为善,助人为乐,对别人来说是心灵的慰藉,对你来说也会获得最大的快乐。

行善在道、佛、儒,及其它养生文化中均有诸多论述,善心念善行,是自然养生法则,人们常言,日行一表示多做善事好事,积善成德《太上感应篇》太上曰: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,以夺人算。又曰:夫心起於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。或心起於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。其有曾行恶事,后自改悔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久久必获吉庆,所谓转祸为福也。故吉人语善,视善,行善。一日有三善,三年天必降之福。凶人语恶、视恶、行恶,一日有三恶,三年天必降之祸,胡不勉而行之。道德经所述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。”说明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,人是宇宙中一个生命体,只有心存善心善念,修心养性、教导人行善,自然就能健康长寿。

道学文化中最精髓之处,就是处处倡导人多做善事,遵循自然规律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保持清静心。在虚无状态中,进行吐故纳新,颐养身心。

孔子的“仁者寿”,并强调了“大德必得其寿”。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:“百行周备,虽绝药饵,足以xiá暇年;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。”这对德行及善良的养生给予了概述。

明代张三丰在《大丹直要》中说:“精神内守,练精化气,舍其身,充其四肢百髓,可养生,聚气成丹,可得天年。”作为吸清气采药炼丹,注重内守,调养心神的历代道教有关人士,他们无不注重身心的修炼和与大自然的融和,更重要的是历代长寿者皆是注重涵养道德,行善积德。常言说得好,“和善有功,常存阴德,可以延年”。

明代名医孙志宏说:“德为寿之本,若其刚恶不肯好德,柔弱而急于修养,则祸及随之,而绝福寿根源矣。至于养生一节,尤为修德中事也。”医家之所以要讲德善之道,从心理学的角度讲,人只有内心安稳,不动荡,没有压力,何来生病?保持良好的心理,本身就是保养身体的最好的方法。

道家养生之所以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流传至今,除了具有扬善除恶的特点,而且通过静心修炼延年益寿;通过自我修炼,对于社会,积极应世,倡导人们通过行善事做好事以养成良好的品德来平静心灵,和谐身心。

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调查发现,与人为善有利于身心健康。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位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几十年跟踪调查表明,与他人融和相处者预期寿命显著增加,这在男性中尤为明显。

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,融洽的社会关系及良好的心理活动、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、酶类和乙胆碱等,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天然流量及神经细胞兴奋剂调到最佳状态,同时人脑中分泌一种天然镇静剂,可使人温暖喜悦,从而缓解消除心中的烦恼。科学家还研究发现,人们在做善事及助人为乐的言行中,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,使神经系统及时通过骨骼与脾脏产生抵抗感染的细胞,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,从而免受众多疾病的侵害。

大量事实证明,养生倡导行善积德、与人为善,对平衡心理、延年益寿、养生保健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。这种良好的道德既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,也能对自己健康达到调理的作用。行善德,积阴德,保持心理平衡,心善行,这是自然养生的重要法则。




养生导师

最新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