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>>> 首页 >>> 自然胎息在于自然呼吸启动
自然胎息在于自然呼吸启动
来源:昕明健康中心 作者:健康爱好 发布日期:2020-04-12 点击次数:3658

自然胎息在于自然呼吸启动

自然胎息的真息启动,必须是自然呼吸,无任何动作,无任何意念,一切在放松自然状态下完成,这才是自然胎息,也是真息启动。

自然胎息的好处很多,真胎息启动,必须是自然呼吸,无任何动作,无任何意念,不憋气,不难受,不导引,不洗脑,无人打扰,浑身放松中,自然启动的,静如止水,自然而成,气行滚滚,脉络甚真,非此必假。

下面是一些假胎息的论调,仅供浏览!

我们人类有几件事是与生俱来,不学即会的,比如吃喝,比如拉撒,比如呼吸!

呼吸对于人体生命机能的重要性,是不言而喻的,我们可以不吃不喝挨上几天也不至于死;但如果闭塞口鼻,断了呼吸,可能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挂了。然而,人们对呼吸也是最不重视的,这大概是因为,吃喝一般需要付出劳动或金钱;而呼吸则是免费的,且似乎永远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!

现代人对呼吸的诉求,只要是空气清新就满足了;而在古代,大概因为空气清新是很普遍的情况,所以古人对呼吸的要求更高,思考也多,甚至很早就发展出了有关呼吸的方法。

呼吸还有方法?是的,古人称之为“行气之术”。据说此术源自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,祂们“吸阴阳之和,食天地之精,呼而出故,吸而纳新”,传下行气之术;战国大诗人屈原的《楚辞·远游》篇,就对此进行了记载。

此外,据考为战国后期作品的《行气玉佩铭》也说:“行气:深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,下则定,定则固,固则萌,萌则长,长则退,退则天。天几舂在上,地几舂在下。顺则生,逆则死。”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。可见行气法在战国时已然很流行了!

《庄子·大宗师》说:“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”。

后人对“真人之息以踵”,提出了各种解释,主要观点有两种:一种把“踵”解释为气海,即下丹田,认为踵息就是腹式呼吸法;另一种把“踵”解释为足底涌泉穴,认为踵息是一种以意念引领气息下达足底的呼吸法。

这些行气法,在汉唐两代进一步发展,日臻完善,不仅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形成有关“气”的学说,而且成为中医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;唐宋以后,又被纳入道家内丹学中,成为内丹术的基本之一。今天,则被归入了传统气功之中。

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,古人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行气法,大概来看,可粗略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“专气致柔”的伏气法、闭气法、咽气法等,一类是“虚极静笃”的存思法、入定法等。

古人对行气之法十分推重,认为修习此法能强身健体,治疗疾病,延年益寿,甚至夸张地认为,修炼到一定程度的高人,能行“布气法”为人治病,还可行“气禁法”,在百里之外治病禁毒,以及入山不畏虎蛇等。

近代著名教育家、哲学家、养生家蒋维乔先生,依“调息”功夫的深浅,将呼吸分为了四个层次:

第一是喉头呼吸:呼吸短而且浅,仅仅在喉头出入,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;

第二是胸式呼吸: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,充满肺叶;

第三是腹式呼吸:气体能够达到小腹,但不是靠用力呼吸,而是要使鼻息出入极轻、极细,渐渐深长,自然到达腹部,甚至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到鼻息声;

最后是体呼吸:年深月久,呼吸深细,一出一入,自己不知不觉,好像进入了无呼吸的状态,或者说,呼吸器官好像没用了,气息彷佛从全身毛孔出入。

修炼到这种状态,就达到了行气法的最高境界,古人称之为“胎息”。也有认为“胎息”是令气息从肚脐出入的。因为古人修炼的目标之一,是“返老还童”,他们认为胎中的婴儿是靠周身毛孔或肚脐来呼吸的。

在一些古书及武侠小说中,“胎息”、“龟息”之类的功夫,被描写得非常神奇。但在实际生活中,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,来对待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传承其中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内容,而不要过分夸大其功效!

胎息是一种养生法。最早对胎息进行阐述并提出修炼方法的,是晋代的葛洪。他在《抱朴子释滞》编中云:“胎息能不以口鼻嘘吸,如在胞胎中,其道成矣”。

历代道家及养生家对胎息十分重视,把修炼胎息称为“大道”、“仙道”,著有《胎息法》、《胎息经》、《胎息铭》、《胎息诀》等大量文献。因而,胎息作为一种实在的养生方法,是毋庸置疑的。

究竟什么是胎息?历代认识并不一致。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呼吸方法,如《万密斋书十种养生四要》说:“呼吸绵绵,如儿在胎之时,故曰胎息”。我们知道,胎儿在胞中是无呼吸的,所需氧气完全通过母体的血液循环取得,虽通过脐带,但并非进行呼吸;呼吸绵绵只描述呼吸的慢细匀长,把它说成胎息是不合适的。

还有人把胎息与内丹混为一谈,如《胎息铭》说:“假名胎息,实曰内丹”,实际上否定了胎息。我认为,胎息一词,比拟胎儿在子宫中的呼吸状态,这种比拟并未反映胎息的实质,但胎息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,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那么它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呢?

按照葛洪对胎息的定义“不以口鼻嘘吸,如在胞胎中”,描述的是一种没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;“道成”是达到的一种境界和状态。

苏东坡在《苏沈良方》中记述他的练功感受是“一息自住,不出不入,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”,这其实是对胎息景象的真实写照。

我在气功实践中也时时有这样的体验:当自发功练了一段时间后,动作越来越慢,越来越轻柔,呼吸绵绵若存;继而动作完全停止,全身达到至松至静状态时,顿觉全身毛孔张开,体内外气体交融在一起,此时呼吸全无,清凉感通透全身,肌肉、关节均无压力感,如失重状,肉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完全解脱,真有非常舒服、超脱凡尘之感,其中乐趣,非语言所能表达。

但好景往往不长,留恋这种景象的念头一生,这种状态也随之消失,持续时间仅有二三分钟。根据葛洪和苏东坡的说法,这就是胎息了。那么,呼吸绵绵只是胎息出现的前奏,不以口鼻呼吸才是真正的胎息,依此,我谈谈对胎息的看法。

一、胎息即体呼吸

胎息虽然能不以口鼻呼吸,但人在胎息状态下,并非不与外界交换气体。由于在胎息状态下,全身毛孔、穴窍张开,内外气体交融,氧气进入体内,二氧化碳排出体外,实现了呼吸功能。这种人与外界交换气体的方法,称为体呼吸。

这里说的体呼吸,是指气体交换而言,非指一般的呼吸也。按笔者的感受,是无呼与吸划分的。人通过皮肤与外界换气,已为科学所证明。正常人在用口鼻呼吸时,也通过皮肤与外界换气,这一途径一旦受阻,人将得病甚至死亡。

而气功锻炼,有可能强化体表的呼吸功能。一旦从体表进入体内的氧气,与细胞呼吸(科学上称为内呼吸)相结合,皮肤、穴窍的呼吸作用便会强化,进而完全不以口鼻呼吸,胎息便开始了。

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,司皮毛的开合;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,司气化,也司皮毛的开合;认为皮肤毛孔则是人体气化的门户。胎息的实践,实乃中医这一理论的证明。

《庄子》云:“真人之息以踵”,因而又有踵息之称。从体呼吸角度看,脐息、踵息要是可能的话,也是体呼吸的一个特例罢了。如果我们把不以口鼻呼吸作为胎息的主要特征,那么,脐息和踵息都属于胎息。而胎息的概念,比踵息、脐息更为广泛,也更全面。

二、胎息是一种高级气功态

葛洪用停闭呼吸法并延长闭气时间达到胎息状态,使人们误以为胎息是一种呼吸锻炼方法,故《摄生三要》指出“但知闭气,不知胎息,无益也”,苏东坡“一息自住,不出不入”,指出不以口鼻呼吸决非强制如此,而是功到之时,自然出现的生理状态。

由此可以说,胎息是一种高级气功态。它与各种初级功、内丹术以及别的高级功不同,其主要特征是不以口鼻呼吸。说它是高级气功态,主要理由是:

一般能进入初级气功态的练功者,不一定能进入胎息状态,即使偶然经历过胎息,也不一定能再次进入。

从保健治病的效果上讲,它比初级气功态更强,古人说它“非只治病,决定延年”是有道理的。它使人有超脱凡尘之感觉,因而被历代道家看作是修道成仙的法,即所谓“久久行之,名列上仙”。

三、如何练胎息

古人说:“法无定法”,练习胎息的方法很多。

葛洪提出的方法是:“初学行气鼻中,引气而闭之,阴一心数至一百二十,乃以口微吐之,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,常令入多出少,以鸿毛著鼻口之上,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,渐习转增其心数,久久可以至千,至千则老者更少,日还一日耳”,这是闭气习练法。

其实,不仅可以通过延长闭气的方法达到胎息境界,还可以通过数息、随息、存想、返观内照,或者自发动功等方法进入胎息状态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因人而异,别人的方法可行,对你就不一定合适。

此外,胎息是一种高级养生状态,不是所有的锻炼者。




养生导师

最新发表